孩子不肯睡覺往往不是故意,而是因為太累反而睡不著。本文深入解析孩子睡眠困難的真正原因,從心態、環境、生理到心理全面剖析,帶領父母從「控制」轉向「理解」,協助孩子安心入睡,打破睡眠惡性循環,讓親子都能獲得更健康、更放鬆的夜晚與生活。
許多父母經常為孩子的睡眠問題感到困擾:「為何孩子不肯睡覺?」其實,或許問題本身就問錯了。
因為問題不在孩子「不肯睡」,而是孩子「睡不著」。
當心態從「強迫孩子睡覺」轉為「理解孩子的困難」時,整件事便有了轉機。
當孩子過度疲勞時,體內會分泌一種壓力荷爾蒙 — 皮質醇(cortisol),它會使孩子保持清醒反而難以入眠。這解釋了為何有些孩子即使早已疲倦,反而在該睡時變得亢奮、奔跑、發笑,完全不像想睡覺的樣子。這並不是孩子不夠累,而是因為太累反而睡不著。
許多家長會問:「為什麼孩子不合作?為何總是拖、總是不聽話?」這樣的思維往往導向「控制心態」— 想改變孩子的行為,使他們依自己期待行動。這種思維會製造對立,反而使睡眠問題更難改善。真正的關鍵在於改變家長的心態:摒棄責怪或期待孩子「應該」怎麼做,轉而理解背後可能存在的障礙。
Dr. Ross Greene 的名言就指出:「Kids do well when they can.」
當父母從「孩子不肯睡」轉向「孩子無法入睡」,便能更有耐性、更冷靜,也更能察覺問題的本質,進而調整策略與應對方式。
希望改善孩子睡眠情況,核心在於「心態」。如果家長只是從外在施壓、期望孩子配合,就會陷入疲於應對的惡性循環。相對地,當家長明白睡眠不是強迫得來的,而是孩子身體、生理、心理都達成平衡的結果,就能更明智地回應。
例如:環境要有利睡眠、作息要穩定、孩子感受到連結,再加上家長的情緒穩定與理解,就能創造讓孩子自然進入睡眠的條件。
* 別再問「如何令孩子肯睡」,而是先理解「孩子為何睡不著」
* 睡眠是不能勉強的
* 調整自己,而不是一味去改變孩子,當父母有了心態的改變,回應方式自然不同,也更能協助孩子安心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