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密關係中,你是否經常覺得「我講咩無人理」或「又係我錯」?這些反應可能與心理學中的戲劇三角(Drama Triangle)有關。本文將帶你認識「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三個角色如何影響伴侶與親子關係,並教你如何轉化為「創造者、挑戰者、教練」,打破情緒重複循環,建立更有力量的連結方式。
「都話唔係呢個意思咯😵💫」、
「又係我錯🤨」、
「又係要我攪返掂😥」
「我講嘢無人理嘅🤡」
在親密關係,例如親子、伴侶關係之中,我們有時會無意中陷入戲劇三角(Drama Triangle)──受害者、拯救者與迫害者三種角色中。這概念描述由心理學家Stephen Karpman於1968年提出,他指出這些角色不是固定的,而是我們在情緒壓力下的反應模式。
例如,父母在孩子哭鬧時感到無力,可能進入「受害者」模式,覺得自己怎樣做都錯;或轉為「迫害者」,用批評或威脅來控制局面;又或者跳到「拯救者」,過度幫忙,剝奪孩子學習理解情緒的機會。
在伴侶關係中,類似情況亦常出現。當一方感到未被聆聽,可能會產生「我永遠不被理解」的委屈感,陷入「受害者」角色;而另一方若感到被責備,可能會轉化為「迫害者」,用冷漠或激烈語言回應。又或者跳到「拯救者」,過度向對方提意見,然後對方感到進一步不被理解又可能跳入「迫害者」,冷言或反搏去拒絕。這樣的循環令人疲累,長遠侵蝕信任。
不妨試試帶著好奇覺察:當我反應激烈時,我是在扮演哪個角色?這是否重複了過去的舊劇本?
當我們發現自己不時在關係中轉圈圈,覺得「被誤解」、「又係我錯」、「又係要我攪」或「我講咩無人理」,游走憤怒、無力、逃避等情緒之間,好可能我們已經進入了戲劇三角的某個角色。
跳出戲劇三角的方式之一,是轉向「增力 三角」(Empowerment Triangle):
由「受害者」轉為創造者(Creator),看見自己內在的需求,看見自己創建與選擇的力量,為自己負責;
由「迫害者」轉為挑戰者(Challenger),以清晰與尊重的方式指出界線與實相;
由「拯救者」轉為教練(Coach),信任及支持對方發展自己的力量,而非代為解決。
親子關係中,一位媽媽面對孩子做功課有阻滯,可能會出於焦慮變成「迫害者」指責孩子,或變成「拯救者」替他完成。若她轉為教練角色,表達的可能就大大不同:「我留意你似乎遇到困難,如果你想,我可以陪伴你,一起看看是什麼狀況,甚或一起找方法。」
覺察自己當下的角色,並選擇一個更有力量的角色,是我們走出戲劇循環、建立更真誠連結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