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相特質

有時堅持原則是一種美德,有時放下堅持反而是生存的智慧。從「推牌」的比喻出發,探索「雙相特質」如何成為我們與孩子面對困境與生活挑戰的寶藏。偶爾「無品」一下,也許正是通往彈性與和諧之路。

「牌品好,人品自然好」,但如果可以有機會「無品」,你想嘗試一下嗎?

曾經與舊同事打牌,有一個很有趣的規刖,就是在四圈內,每人均可以有權在開局時推一次牌。我以前從未試過推牌,因為是「無品」的行為,普遍不會被接納,但名正言順地「推牌」,感覺真的很爽。這次想要分享的概念叫「雙相特質」,一個讓我們可更有彈性面對生活的困難、危機、甚至災難的寶庫。


推牌與「雙相特質」

從事倖存者研究四十年的Dr Lawrence Albert Siebert,在其研究中歸納倖存者的特性,他發現倖存者一個重要的特質就是「抗逆力」,而一個人擁有愈多雙相特質就愈有「抗逆力」,愈能應對生活的難關。

簡單來說,「雙相特質」就是指人同時具備兩種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特質,例如既誠實又狡猾、既固執又靈活等等。這可能嗎?可能啊!既「有品」又「無品」,四圈之內,可推牌一次,不是這個道理嗎?


誠實與謊言的啟示

大多數時候,我們會持守一些普遍認為「較好」的特質,例如「誠實」,但你們有想像到有些情況下,「說謊」比「誠實」來得要好嗎?納粹集中營倖存者Eva Schloss的媽媽被納粹黨選中要去毒氣室,她便以「謊言」讓自己得以存活。我們可以說這叫「狡猾」,但同時這也可以是「機靈」。

這不是在說持守「誠實」是不好的事,亦不是主張任何時候都要隨意「說謊」,發展「雙相特質」其實是讓我們檢視固著的信念,如:「說謊是不應該的!」,讓他轉化為其他可能。


固著信念對親子的影響

有太多固著的信念,害苦了很多父母及小朋友,單說與上學有關的,例如:守時、不應缺席等,便不知讓多少爸爸媽媽每天叫苦連天,要不是發高燒至不能起床,大部份孩子都學會(被迫)放下自己的需要,帶病上學。

生理上的病尚且如此,心理上的需要又如何?台灣多間大學開始推行「心理假期」制度,學生有需要時可以請假自行調整情緒狀態,這是要讓學生及社會都知道,出席率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考慮,人的健康才是。


打開更多可能性

「雙相特質」的修練,其實是在練習面對同一處境的不同可能,可能性愈多,面對不同境況便愈能夠彈性應對。試想像還有十五分鐘便要送子女上學,我們還有什麼可能性?若果只有「守時」的選擇,我們可能只能夠選擇如何催迫子女準備好,極其量選擇不同的語氣、態度,或者選擇是否動手為他們預備上學所需的東西。

但若果「遲到」是一個選擇,那麼可能性會增多嗎?有可能慢慢享受早餐嗎?又甚或連「請假」也可能的話,那麼那天的行程會有什麼變化?心情又會否不一樣?若以一家人的健康或快樂為優先考慮的話,你會怎麼選?

當然,其實「守時」還有很多可能性,若時間不是只有十五分鐘,而是有一小時甚至兩小時,情況會完全不一樣。在這裡,「匆忙」與「悠然」,可以是另一個可發展學習的「雙相特質」組合。「匆忙」換個說法可以是「高效率」,「悠然」也可以說成是「懶洋洋」。「雙相特質」的可愛之處在於他讓我們不用被固著的信念限制,讓生命多了不同的可能。


結語:偶爾推一下牌

說到這裡,你們有想發展的「雙相特質」的組合嗎?下次催迫子女上學時,有沒有一些「推牌」的可能?可以「推一下牌」(或是單純想像一下),有怎樣的感受?又如果說,這一切都是在協助自己及孩子發展「雙相特質」,以準備面對生活的挑戰及難關,偶爾「推一下牌」,是否更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