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自主權

教養孩子建立身體自主權,從日常生活中的尊重與同理開始。本文探討如何讓孩子信任自己的感覺與需要,為性教育與人際界線打下穩固根基。

自信與尊重的成果「保護小朋友免受性侵犯,其中一項是要教導他們什麼是『好』接觸,什麼是『壞』接觸,但老實說我自己都不太能分辨,也不敢說遇事時有捍衛的信心。」

性教育講座中不時都有照顧者這樣說。

「信任自己的感覺和直覺,確知身體自主權......」

我這樣答,但卻自己都不時感到疑惑。

畢竟兒時也沒對自己的感覺、直覺與身體自主有多大信心啊! 


成長經驗影響感受信任

衣服不舒服,太飽吃不下、覺太吵、不想某人抱我等,無論是身體感官或個人情緒感受,身邊大人無論語氣多温柔,其實回應都多是否定,進而發一些指令或嘗試說服只是我太敏感。

性治療工作中,也遇到不少經歷因感難以接納、信任自己的感覺和需要,內心不確知自己是否有權發聲而出現種種內在及親密關係問題的個案。似乎成長於社會模式教養年代的大家,對如何穩紥“信任自己的感覺和直覺,確知自己有身體自主權”這項保護與捍衛自己的基礎都滿有疑惑。


作為父母的探索與學習

成為媽媽以後,我就一直思考究竟可以怎樣給兒子去打好這基礎。我想到大概沒什麼比親身體驗更能入心,但我也未確切體驗過那麼可如何提供呢?我決定得先研習一下,盡可能無預設地深入了解這個我深愛的人兒!了解得夠多以後我大概就會慢慢想到法子。

丈夫也覺這根基太重要,二人於是共識要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那樣去認識他,用同理心回應他,盡力不加諸我們、他人或社會的期望和預設。這鼓舞地這受家傭姐姐和長老的贊同和配合。


尊重孩子自然節奏的教養方式

我們容讓孩子一切按自己自然節奏,沒有什麼要訓練或「戒」,就只是觀察、聆聽,再商討出能順應孩子和我們各人需要與性情的方式和日程。這種教養方式與我們大家兒時所受的截然不同,最初也似乎不方便我們大人,大家心中卻又都覺得是那樣自然舒坦。

婆婆有一次慨嘆說:「其實誰又會覺迫逼一個嬰兒配合是一項舒服的任務? 按時間餵完指定份量的奶,還有戒夜奶、戒片、戒怕生等想起來都緊張!」有這種舒坦的體驗,我還竟得到了“開夜車”動力,追趕著學習,希望能更易讀明孩子的需要。

孩子表達與自主的發展

我難忘孩子十個月大時開始使用我們已向他演示多時的嬰幼兒手語,清晰表達所需所感:睡醒希望喝口水再喝枝奶再呷一口水,洗澡水之前太熱現又太冷、聽到鳥兒叫聲卻找不到鳥故好生氣 、掛念爸爸想要致電....他每個表達都提示我人人都是如此獨特的個體,以往只要求孩子配合社會標準的教養方式可真是辛苦了大家。

接著這人兒大了點開始學習作決定,我們可要提自己保持鎮靜:十度穿夏季衣褲、午餐不吃、不洗澡等決定不勝枚舉。 我們戰戰競競守著共識了的原則和界限,讓孩子安全地實驗各自然合理後果,了解他決定背後的想法和感受,邀孩子一起討論、合作處理其提出的困難。中間懷疑過也被規勸過應該直接指示或以奬罰“調控”孩子的選擇,可我們於對孩子的感受、想法同理回應、抑壓自己想要質疑或操控去獲得方便這過程中,卻經驗到更深層的、令人滿足又甜密的溝通和互動。

自信與尊重的成果

就這樣,孩子似乎從來都對自己的感覺、情緒、自主權利都感到信任及自然自在,受質疑也能肯定地再表達,進而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與自由很重視:堅持沒辛辣材料的菜很辣,讓大家發現了他人生第一顆痱滋;向幼兒班老師表示只想揮手招呼(縱熱情的老師正想擁過來),也為路上被強迫抱起及被要求停止哭喊的幼兒抱不平,深覺身體只有一個主人; 家庭性教育之中,小小的孩子向大家發表,認為人人皆有自己私隱、性別表達的自由和權利。

教養的甜蜜收穫

在想要虛心了解這個人兒的過程中,原來我不必想到什麼特別法子,因尊重、接納、信任、同理回應,早於不知不覺間就開展了我本想研究如何進行的保護基礎工程了,而且過程還甜蜜美好。我想像若大家都覺得能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