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熱播劇《混沌少年時》讓人深思:一個看似平凡的孩子,為何會走到情緒崩潰的邊緣?本文剖析家長常見的教養盲點,包括過早安慰、忽略孩子內心世界,以及無意間削弱孩子自尊的日常習慣。學習如何建立真誠連結,支持孩子情緒管理與自我價值,助他們擁有更強韌的內心。
Netflix 熱播的《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讓觀眾看得心裡發毛 — 一個看似毫無攻擊性的鄰家男孩,要不是無辜,就必然是經歷過極端的童年創傷或校園欺凌!然而,隨著劇情推進,大家卻發現 13 歲的 Jamie 生活在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家庭,學校也沒有明顯的霸凌問題——甚至,他的經歷可能和你家孩子並無二致。
「一個如似無害的孩子,怎麼會走到這一步?」四個小時讓人窒息的觀影後,大家仍然找不到一個簡單的解釋,而這或許正是最令人不安和無助的地方。
劇末,Jamie 的父母互相確認:「我們都是好的父母!」那麼,究竟「錯」在哪裡?讓我們回看 Jamie 與心理學家 Briony 的對話 — 其中,正好映照了許多家長在教養中的盲點。
Jamie 在對話中條件反射地貶低自己:「女生不喜歡我,因為我長得醜。」「爸爸逃避我的目光,因為他覺得丟臉。」
這些話聽起來心酸,但Briony出乎意料地沒有嘗試「安慰」:「不會啊,你很好!」「你爸爸一定是愛你的!」。Jamie即無法忍受那種「自己真的不夠好」的感覺。
當孩子表達難受的情緒時,我們的本能反應往往是希望他們「快點好起來」,因為我們看到孩子難受,自己也難受。於是我們急著說:「沒事啦!你很棒!」、「你不要這樣想!」但這種「立即撫平情緒」的做法,並沒有真正幫助孩子,而是讓他們學會逃避自己的感受。
試想,當孩子比賽空手而回,失望沮喪,你會怎麼回應?
❌ 「沒關係啦!下次再努力就好!」(這句話跳過了孩子的失落感,直接要他「振作」,但他內心的情緒仍未被處理。)
✅ 「這次結果讓你很失望吧?你真的有努力準備。」(這種回應讓孩子的感受被看見,他才能慢慢學會接受和調整自己的情緒。)
Jamie 就是未有學會處理「自我懷疑」這種感覺。他只能接受虛假的安慰,卻無法接受自己真實的不完美。這種心理模式導致他在被拒絕時無法承受,最終情緒崩潰,甚至訴諸暴力。
Briony 試圖理解 Jamie 的世界——他如何看待男子氣概、他對女性的期望,而不是直接判斷他對錯。但 Jamie 明顯感到不安:「我們真的可以談這個嗎?」
這句話讓人細思極恐 — 為什麼孩子會覺得有些話題「不能談」?這是否意味著,平時根本沒有人跟他談過?他的父母可能從未聽過他對男女關係的看法,而這些想法就這樣在他的大腦裡無人指引地成形了。
「我根本沒碰她!別的男生肯定會碰她!」Jamie 未必能確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只是學會了:「大家都這樣做,別人比我更差,我何罪之有?」
這讓人不禁思考 — 父母真的理解過孩子的想法嗎?很多家長習慣用規範來「管理」孩子,例如:
❌「手機要放在客廳充電!」(但孩子理解為何需要這樣做嗎?回房間用電腦又如何呢?)
❌「不要跟那些壞孩子混在一起!」(但孩子能分辨健康與有毒的社交關係嗎?他有能力說不嗎?)
真正的影響力,來自於連結,而不是控制。與其規定孩子「不准做這個、不准做那個」,不如建立開放的對話,讓孩子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 「最近你覺得學校有沒有什麼讓你不舒服的事?」(開放式問題)
✅ 「你覺得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讓孩子自己思考,而非直接給出結論。)
當孩子知道自己不會因為想法「不正確」就被責備或否定,他們才會真正願意向父母打開內心世界,而不是只會投向朋輩或網絡。
Jamie 認為自己「長得醜、運動不好、沒什麼特長」,這讓他極易受到同儕影響。他說:「每個人都在看裸照,不只是我。」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如果我不這樣做,我會被排擠。」他的自尊心完全依賴外界的認同。
可惜,許多家長覺得「自尊心」是個抽象概念,比不上學業成績重要。結果,日常習慣無意間削弱了孩子的自尊,例如:
❌ 限制孩子的自主權,例如過度監督學習(讓孩子誤以為自己無法獨立學習)。
❌ 免除家務,好讓孩子集中學習 (孩子失去對家庭的貢獻感,也看不到自己的價值)。
❌ 制定過於完美的學習計畫(孩子的問題,都由父母解決了)。
❌ 以成績評價孩子的全部價值(讓孩子誤以為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
✅ 學會處理情緒:不急著修正或安慰,而是允許孩子經歷並學習情緒管理 — 這一方面,家長跟孩子一起共修,可說是得益彰。
✅ 建立真正的連結:讓孩子知道,他們的內心世界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 比起誇獎孩子「你考得很好」「你贏了比賽」,更重要的是告訴他:「我喜歡和你聊天,因為你總是能說出很有趣的想法。」
✅ 培養高度自尊感: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價值,肯定自身的努力和能力,而非依靠外界認同或外在結果 — 「我看到你這次練習很久,這真的不容易」比「你很棒!」更有幫助。
我們不能讓孩子活在泡泡裡,但我們可以給他一顆強壯的心。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更多父母,讓我們一起建立互相滋養一生的親子關係。